難忘的歌聲、波密的記憶——紅色歌曲《毛主席的光輝》創作始末
說起《毛主席的光輝》這首歌并不陌生,我是一名“90后”,在河南農村長大,兒時經常聽到老人哼唱這首歌。2016年來到西藏林芝市波密縣工作,怎么都沒想到,兒時這首熟悉的旋律竟然就誕生于此地。
筆者采訪閆家琪同志
陳欽甫同志
年87歲的陳欽甫接受筆者采訪
時間回到三年前,我當時從事波密紅色歷史搶救挖掘工作,赴成都采訪上世紀50年代在波密工作的老同志。時年90歲高齡的閆家琪老人是十八軍老戰士、首批進藏女兵、波密文工隊的第一批演員,當得知我來自波密時,她忽然淚流滿面唱起了《毛主席的光輝》。她說:“小張啊,這首廣為傳唱的《毛主席的光輝》就是在波密作詞作曲,最早在波密傳唱的,你知道它為什么久唱不衰嗎?因為我們這一代人對黨、對毛主席的感情源自內心深處最真摯的感恩!我做夢都想回到我揮灑青春的大美波密,為大家再次唱響這首《毛主席的光輝》!”沿著這個線索,我們又采訪了上世紀50年代在波密文工隊工作的胡金安、陳欽甫等同志,還原了《毛主席的光輝》的創作過程。
上世紀50年代初,波密干部學習藏語
波密地區修路照片
藏族同胞靠人背馬駝支援修路
宣傳黨的民族宗教政策
文工隊給藏族同胞演出
在波密地區開荒種地
1951年波密分工委抵達波密,同志們樹立為藏族人民服務的思想,積極開展統一戰線工作,宣傳貫徹“十七條協議”和黨的民族政策,完善組織結構,學習藏語,面向群眾開展文藝演出,與藏族同胞一起開荒生產、筑路運輸、改善民生。黨組織在波密影響了群眾,逐步站穩了腳跟。這些工作,當地群眾看在眼里、記在心里,加深了對共產黨和解放軍的認識,建立了深厚的感情。老百姓經常講,“金珠瑪米,啞咕嘟”“哈達不用多,有一條潔白的就好,朋友不用多,有一個解放軍就好!”
時年88歲的胡金安接受筆者采訪。讓我們感到驚訝的是,已離開西藏30多年的胡金安老人,依然可以講流利的藏語,寫規范的藏文,可以用漢藏雙語演唱《毛主席的光輝》。
胡金安老人用漢藏雙語書寫的歌詞
上世紀50年代,胡金安在西藏
1953年底,波密文工隊的同志下鄉調研,發現藏族群眾對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、對黨和解放軍的感恩之情溢于言表,用當地民歌的形式歌頌毛主席。藏族同胞用藏語唱道:“在東方的山頂上,升起了紅太陽,那不是紅太陽,那是毛主席的光芒!”波密文工隊的胡金安同志深受啟發,寫下了新的歌詞,即“毛主席的光輝,照到了雪山上,從此藏族人民,有了幸福的生活,偉大領袖毛主席,祝您萬壽無疆!”并將該歌詞譯成藏語,在波密地區傳唱。
王蓉瀚在拉薩街頭為群眾演唱《毛主席的光輝》
《毛主席的光輝》詞作者王蓉瀚(左)、曲作者涂青華(右)
不久,文工隊的王蓉瀚對歌詞進行了再創作,產生了今天我們聽到的《毛主席的光輝》的歌詞,即“毛主席的光輝,嘎拉呀西喏喏,照到了雪山上,依拉強巴喏喏,??!??!溶化了千年的冰和霜,依拉強巴喏喏!人民領袖毛主席,嘎拉呀西喏喏,我們心中的太陽,依拉強巴喏喏,??!??!您是萬古生長,依拉強巴喏喏!捧上潔白的哈達,嘎拉呀西喏喏,獻給親愛的毛主席,依拉強巴喏喏,??!??!祝您萬壽無疆,依拉強巴喏喏!”王蓉瀚將歌詞交給了文工隊的作曲涂青華,涂青華連夜完成了譜曲。這首歌開始用漢藏雙語在波密、工布(今林芝市巴宜區、工布江達縣一帶)、塔工(今朗縣一帶)地區廣為傳唱。
歌唱家才旦卓瑪(左)參加《東方紅》演出
后來波密文工隊(1954年后改為塔工文工隊)很多同志調往西藏歌舞團工作,將這首歌曲帶到了拉薩。1964年,西藏著名歌唱家才旦卓瑪赴京參加慶祝新中國成立15周年大型音樂舞蹈史詩《東方紅》演出,深情演唱《毛主席的光輝》,將該歌曲帶到了首都北京,唱到了祖國的大江南北。
波密縣藝術團復排《毛主席的光輝》
這段塵封的往事就這樣被揭開了,返回西藏波密后,我向單位做了匯報,波密縣藝術團立即復排了這首歌,在廣大波密地區進行演唱,激勵廣大干部群眾銘記歷史、牢記黨恩、不忘初心、砥礪前行!三年來,這首沉淀60多年光陰的歌曲,再次回故鄉波密,為大家帶來太多的震撼與感動?。ㄖ袊鞑鼐W 文/張慶沖 作者系西藏自治區林芝市波密縣古鄉黨委委員、副鄉長;本文系作者根據胡金安、閆家琪、陳欽甫等老同志回憶、口述整理創作,照片由上述老同志提供。)
版權聲明:凡注明“來源:中國西藏網”或“中國西藏網文”的所有作品,版權歸高原(北京)文化傳播有限公司。任何媒體轉載、摘編、引用,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,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。
-
弘揚優良傳統 傳承紅色基因 巴宜區邀請十八軍老戰士講述黨史故事
現年80多歲的彭小毛是十八軍老戰士,現定居在巴宜區覺木街道雙擁路社區。[詳細] -
踏訪根培烏孜山紅色遺跡建筑群:在紅色故事里砥礪初心
之后,這里陸續建起了中央人民政府駐藏代表樓、將軍樓和“貝殼”會議室,逐漸成為西藏自治區黨委的辦公所在地。[詳細]